从统计数据看沧海桑田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实现小康,是中国人的世代梦想,而又有多少人能实现呢?!回首改革开放20多年,东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践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市的经济实力、综合市力和国际竞争力均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成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成为普通家庭的基本消费,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上富裕小康的伟大跨越。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经济实力空前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有26个年头, 2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而东莞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东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南粤农业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辉煌,从贫穷落后,迅速成长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城市。据说,外国一位研究遥感技术的科学家曾经发出这样的惊叹:“20多年前从卫星地图上看,广州和深圳之间还是一片空白,几年间在这片空白处冒出了一座城市。” 虽然历史上的东莞算不了什么,但改革开放20多年过去之后,今天的东莞实在不能小看,其一举一动牵引着人们的眼球,甚至影响着全世界,而且正在急遽地变化着, 一座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城市已经崛起在南粤大地。东莞市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6.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9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5年GDP总量增长39.4倍,年均增长15.9%。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地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给前进中的东莞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东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路高歌猛进。1993-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1倍,11年年均增长19.5%。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3.3%,上升到1992年的3.5%,又上升到2003年的7%,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第四位。 二、消费品市场供不应求、生产投资品市场短缺时代基本结束。改革开放之初的东莞,与全国各地一样,消费品市场供不应求,生产投资品市场严重短缺,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上街买东西,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肥皂票、煤油票、豆制品票、肉票、水产品票、铁钉铁线票、……,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急坏了多少对新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又何尝不是。然而短短的20多年,这一系列的烦恼已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去,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市场由短缺转为相对宽裕,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消费品市场全部取消了凭票供应,2001年5月起城镇居民户口迁移不再需要办理粮食供应关系,2002年已全部放开粮食市场,电力、煤炭、钢材、水泥等供应相对充足。总供电量由1978年的1.6亿千瓦时增加到2003年的321.7亿千瓦时,25年增长201倍,年均增长2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38亿元,25年增长160倍,年均增长22.5%。 三、市场化改革取得实效,基本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标志着全市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而带来社会生产力新的飞跃。如今除了自来水、电力、煤气、公共交通和烟叶等特殊商品的价格仍然由政府控制外,其余已经全部由市场调节,日用商品的丰富程度与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太大区别,曾几何时深圳沙头角是人们购物的好去处,然而在今天,不出莞城,同样也能买到你称心如意的商品。经济活动主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打破了国有、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公有资本已基本退出竞争性经营领域,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平等竞争的所有制结构。本世纪初的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在全年营业收入中,内资型经济占44.82%,外资型经济占55.18%。在内资型经济中,公有制类型经济占58.78%,股份制经济占12.45%,私营经济占13.57%,个体经济占15.19%。 在外资型经济中,港澳台投资型经济占69.91%,外商投资型经济占30.09%。初步测算,在GDP构成中,外资及港澳台经济占45%,公有经济占32%,民营经济占23%。要素市场得到培育和发展。1998年建立了东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东莞市产权交易市场,1999年开始实行政府采购制度,2000年建立起东莞市土地交易中心,全市现有常设的劳务市场46个、人才市场8个。 四、外贸出口总量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东莞市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从此,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对外开放政策,在东莞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东莞的旧模样。目前,东莞已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外资200多亿美元,办起了4864家“三资”企业,9216家“三来一补”企业。2003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21.1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总额280亿美元,而1978年全市外贸出口仅为3938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全年对美国出口92.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3.1%;对香港出口76.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7.4%;对日本出口20.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5%。 五、财政实力由“弱”到“强”,对国家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财力大为增强,且财政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大一统财政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全面转轨,一个稳固、平衡的公共财政体系正在建立。2003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含关税)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6.4亿元,剔除关税,财政总收入为181.1亿元,比1978年增长273倍,25年年均增长25.2%。其中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67.45亿元,上划中央及省级财政113.68亿元,比1978年增长202倍,25年年均增长23.7%。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76.52亿元, 比1978年增长426倍,25年年均增长27.4%。2003年底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126.78亿元, 而1978年仅为1.05亿元,25年年均增长35.6%;存贷差余额920.06亿元, 而1978年为-0.91亿元。 六、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二产、三产成为东莞经济的主打力量。改革开放之初的东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工业企业仅为1290家,总产值4.2亿元,工业基础非常簿弱。2003年,全市办起了21935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11.13亿元。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全市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的主导力量。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为3:54:43,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4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2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03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6%。目前,与电子、电脑、通信设备及相关产品有关联的工业生产加工企业3600多家,其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2003年,机电类产品出口188.9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7.5%。 过去的东莞,只有莞城、石龙、虎门三个规模不大的城镇,绝大部分地区为农村。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我市在80年代中期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基础上,分别在90年代初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90年代后期提出建设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到21世纪初又提出了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一系列承前启后的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具体体现,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县向新兴现代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如今,东莞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28个镇联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现代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的建设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79-2003年我市GDP年均增长15.9%,比全国同期的9.4%快7.5个百分点, 比全省同期的12.5%快3.4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是全国的6.6倍,是全省的3.5倍。东莞对照广东省最新设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10项标准,按户籍人口计算,还有两项指标尚未达标。 七、实施科教兴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至理名言。东莞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实践,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至2003年底止,全市有644个高新技术产品,15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25亿元,有民营科技企业700家。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的支柱,而电子信息技术尤为凸现。为了进一步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水平,托起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并迅速被社会公认,经权威评审,“松山湖”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高新技术开发区”称号。 教育体系得到完善,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体系。2003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2.1%,同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8%,每万户籍人口高等院校在校学生351人,每万户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85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 八、安居乐业,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富裕型小康”。不必穷尽记忆搜索,只需将历史之钟回拨几个年头,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今天习以为常的事情,若是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一定是闻所未闻,甚至以为是天方夜谭。买汽车、乘飞机、逛超市、上网络、炒股票、社保卡、办护照、买房子、玩手机、看卫视。20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得到了实惠。1978年东莞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53元,到199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8360元,折合近1000美元;1998年人均生产总值24031元,折合近3000美元。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于1994年超过10000元、1997年超过20000元、2000年超过30000元;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超过60000元,折合成7266美元。 2003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471元,比最早记录的1985年增长22.4倍,年均增长19.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481元,比1978年增长55.9倍,年均增长17.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7.74万元,比1978年增长1591.6倍,年均增长34.3%。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1.1%,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0.3%。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PC电脑96台、彩色电视机194台、摩托车166辆、空调器226台、程控电话及移动电话328部、汽车26辆、人均居住面积41.38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PC电脑46台、彩色电视机149台、摩托车166辆、空调器88台、程控电话及移动电话321部、汽车12辆、人均居住面积58平方米。 1994年建立了职工最低标准制度,1997年建立了市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1998年建立了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东莞市医疗救济基金,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已基本覆盖, 2000年率先建立和健全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4年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全社会对“我们生存的家园”的深切关怀,环境、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莞市普查人口预期寿命78.29岁,比1990年普查时提高2.27岁,比1982年普查时提高了4.82岁。 历史告诉我们,统计数据同样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东莞人民的幸福生活。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以此文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从统计数据看沧海桑田
- 2020-08-07 09:25:22
- 来源:
- 发布机构:
- 【字体: 大 中 小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