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困难”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改善用人机制 创造可持续发展用工模式 ——东莞50家企业用工调查简析
为了掌握企业用工余缺等情况,根据省统计局的部署,我们随机抽选了50家不同经济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为调查样本,开展了用工问卷调查,同时,另抽选了3家企业以座谈形式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了我市企业用工余缺等情况。 一、50家企业的用工余缺状况 50家企业2004年10月底的从业人员是15055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1195人,占74.4%。有招工需求的企业38家,占76%。企业认为招工困难的占82%,其中认为很困难的占10%,比以前困难的占72%。 企业目前需招工1204人,其中普通员工816人,技术工人221人,专业技术人员115人,管理人员52人,分别占目前招工总数的67.8%、18.4%、9.5%和4.3%。以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的从业人员进行扩大推算,目前我市企业用工缺口为34万人,其中普通员工缺口约23万人,技术工人约6万人,专业技术人员约3万人。可见,目前部分企业缺工主要是普通员工,其次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 明年有新增人员需求的企业36家,占72%,计划新增人员2036人,其中:电子元器件装配工463人,包装工348人,检验员187人,裁剪缝纫毛皮革制作工170人,橡胶塑料制品生产人员118人,其它普通员工378人。调查资料显示:我市缺工的主要行业是电子、橡胶塑料、服装等行业。按照2001年的基本单位普查数进行扩大推算,电子、橡胶、服装等行业大概缺员工分别为:12万、3万、4万。 二、影响务工人员流向的因素 调查资料显示,10.0%的企业认为目前招工很困难,72.0%的企业认为目前招工比以前困难,而认为目前招工不困难和很容易的共占18.0%。八成多企业出现招工困难,究其原因: (一)各地区经济崛起,分散务工人员流向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过去“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打工潮单一流向被打破。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也让我国人口步向老龄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不再为了生活而成为低层次的廉价劳动力。 调查资料显示,我市企业普通员工月平均工资在450-1108元之间,大部分在700元左右,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在800-3000元之间,大部分在1400元左右。若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打工者在近年来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相对有所减少。这对于出生于八十年代后,无论受教育程度还是生活环境都比上一代优越的年轻一代来说,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福利待遇和务工环境也成为民工,尤其是技工选择流向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全国各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传统劳务输出大省转移,使一些外出打工者希望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成为现实。他们更愿意在可以兼顾家庭的情况下务工,所以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者回家乡务工。 (二)企业用工不规范影响务工人员流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打工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追求舒适的务工环境,给予公平规范的用工待遇等等。但是,我市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效益不甚理想的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得还不够,甚至出现拖欠工人工资,乱扣乱罚工人工资福利等现象,引起受害人的强烈不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占企业职工的比例为46.3%。在被调查的50家企业中,能对全部员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只有一家,占2%;给予管理人员参保的有45家,占90.0%;给予正式职工参保的有36家,占72.0%;给予临时工参保的有8家,占16.0%。可见,广大的临时工得不到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 另外,我市部分企业季节性生产比较明显,在生产旺季大量招工,在企业生产淡季则大量裁员。这样,对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士气造成很大的打击,使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在被调查的50家企业中,今年招用劳动力3932人,而当年企业共减少劳动力3497人。以2004年9月底的总从业人员15055人计算,企业本年招人比例和减退比例分别是26.1%和23.2%。在大量招进和裁减的用工环境下,既影响社会的稳定,也迫使大量的用工人员流向工作安定、有保障、用工规范的地区。 (三)招工形式落后,招工信息不灵影响招工 我市大部分企业招工方式落后,人才、职介市场未能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主要渠道。 调查资料显示,选择通过人才、职介市场招工的占22.8%,选择公开招聘的占29.7%,选择刊登广告的占11.9%,选择熟人介绍的占25.7%,选择去省外招工的占5.0%,选择其他的占5.0%,而没有选择上级委派的。 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在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企业的招人方式还依靠传统的门口广告、熟人介绍等比较落后的模式,招人信息难以广泛流通,招人所选择的人群范围有限。而这次出现招人困难之后,一些企业开始走向了人才、职介市场,还有一些主动走向一些劳务输出大省招聘工人。这是一种理性回归,将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作为重要的市场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有利于我市招工信息流通。 三、企业对“民工荒”的看法 (一)企业认为“民工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企业认为存在“民工荒”的占62.0%,认为不存在的占16.0%,不知道的占22.0%。而认为“民工荒”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的占34.0%,认为不会越来越严重的占10.0%,不知道的占56.0%。“民工荒”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工者有了更多选择,劳动力供求之间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劳动力不可能无限地以低廉的价格往企业输送。 (二)企业认为招工困难主要是招工信息不灵和求职人员挑剔 企业在分析今年招工不足的原因中,认为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的占6.1%,认为生产条件较差的占4.9%,认为企业招工信息不灵的占15.9%,认为企业地理、生活环境较差的占7.3%,认为现在求职人员很挑剔的占36.6%,企业使用外来工要交费的占2.4%,其他的占26.8%。企业把主要的原因归咎于求职人员的素质和信息不灵等,对企业本身在用工问题上认识不够,把长期以来通过低劳动力低成本而获利的方式认为是理所当然。 (三)企业对解决“民工荒”没有统一的意见 在解决“民工荒”的最好办法中,企业选择增加工资的占23.3%,选择市场调节的占23.3%,选择不歧视外来工的占14.7%,选择提高工人素质的占25.9%,选择政府出面的占12.9%。各个选项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企业对解决“民工荒”的问题认识不统一。部分企业认为增加工资、改善用工环境可以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但是在企业处于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利润不断压缩,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工人福利待遇。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对劳动力价格产生了分歧,导致企业招工困难而没有办法满足其正常生产的需要,从而不断加大在职工人劳动强度,使用工情况更加恶化。 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用工环境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市拥有2万多家生产企业,但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以加工贸易型为主的模式使我们的大部分企业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赚取利润。近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行业之间的竞争空前白热化,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而工人的福利待遇更加没有保障。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用工环境,有利于今后引导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们的企业能够向着更加健康,更加长久地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向发展。 (一)进一步发展人才、职介市场,改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我市劳动力市场呈现需求量大、用工需求呈季节化等特点,要大力扶持发展人才、职介市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使用工信息更加透明,更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分配,疏通企业和务工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换渠道。同时,取消有关限制民工南下打工的有关规定,例如:省内用人单位在春节后一个月内一律不准招收外省新民工等规定。 (二)劳动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应该抓住机会合理引导劳资关系的调整 目前,我市一些工薪待遇较好的企业招工方面还比较容易,而工薪待遇较差的企业则招工困难。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之间对工薪的期待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应就解决工薪问题,加强沟通,作出相关行业的指导价,引导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尽快走出用工困境。同时,加强监督企业工资奖金的发放,保障工人权益,减少劳务纠纷。 (三)为务工人员提供再发展的培训机会 我市目前出现技工短缺,而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技工的需求量有增无减。要对培训机构进行整顿,取缔地下不法经营培训点,加强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有实力、适合我市发展需要的培训机构。鼓励务工人员参与培训改造,提高务工人员素质,改善企业员工构成,为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作好准备。 (四)改善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 要加强社会保障宣传力度,采用真实、代表性强的事例广泛宣传,让广大务工人员进一步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明白社会保障的好处,解决他们对投保的疑虑。同时,疏通社保部门的增保、退保渠道,规范企业参保的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五)要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民工荒”提醒我市要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实惠的产品价格而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必然上升,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核心产品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成为我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
改善用人机制 创造可持续发展用工模式
- 2020-08-07 09:25:18
- 来源:
- 发布机构:
- 【字体: 大 中 小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